近日,修水縣路口鄉路口村蛇下源村民在疏浚溪渠時,驚然發現一塊“抗
戰陣亡將士紀念碑”。碑身為三棱柱形,麻石質地,高約3米,下端口呈
平整三角形,上端呈三角尖形、略有裂損。
經清洗,可見碑身的兩面鐫刻有相同的文字,一面未刻文字。正文為
“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”等9個夾雜繁體字的大楷,上款為“中華民國二
十九年七月七日”等12個夾雜繁體字的小楷,下款為“路口各界抗戰健兒
三週年紀念大會立——楊漢域題”等20個夾雜繁體字的小楷。
隨后,路口村民根據當地知情人提供的信息,又在路口集鎮旁的橋行
小溪,尋挖出原安放該紀念碑的中間鑿有三角形石孔的磨形麻石碑座。
經走訪胡小華、丁豫生等多位當地知情老同志,并核查有關史料獲知
,1939年夏至1941年春,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第二十軍軍部駐扎在
路口鄉(含現白嶺鎮部分村組)集鎮附近;1941年春至1943年秋,該軍軍
部移駐至毗鄰的修水縣桃樹鄉(現屬白嶺鎮)太清村。駐扎修水期間,該
軍2個師6個團約5000兵力分別駐防在現在的白嶺、路口、全豐等鄉鎮,主
要擔負湘鄂贛邊通城、通山、修水和平江等地的對日攻防任務,先后在此
一帶發起并贏得第一至第三次長沙會戰外圍阻擊戰的勝利。這些戰斗主要
有苦竹嶺戰斗、南樓嶺戰斗、七里沖戰斗、白沙嶺戰斗和福壽嶺戰斗等,
殲敵數百人,中方陣亡將士超過1500人,現白嶺鎮苦竹嶺至今留有軍長楊
漢域題寫的紀念對日作戰勝利的摩崖石刻。
1938年7月4日,國民政府規定每年7月7日為抗戰建國紀念日。1940年
6月底、7月初,楊漢域軍長請知名宗教人士在路口萬壽宮舉行多天齋醮活
動悼念陣亡將士,并于7月7日會同社會各界在路口鄉隆重召開了此次“路
口各界抗戰健兒三周年紀念大會”。接著,當天又在路口集鎮橋行水口豎
立此方“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”。建碑時間,距今已有75周年。
路口發現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的消息傳出后,抗日將士裴家禧之孫、
修水縣臺聯副會長裴梅龍多次前往路口鄉政府,商議捐資按“修舊如舊”
原則修復紀念碑,并修建紀念亭,以此表達抗戰將士后代對2015年全國開
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的積極支持。日前,雙方已達成修建協議。
此外,值得一提的是,在修水縣黃庭堅紀念館內順濟亭下的小廣場,
也收藏、擺放著一截長方體抗戰紀念碑石,碑身四面分別鐫刻有“念碑”
、“陵基題”、“劭成題”和“雍題”等字樣。據該館原館長傅伯華和縣
文物專家陳靖華考證,該碑為1945年抗戰勝利后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、第
三十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等所建,命名為“抗戰勝利紀念碑”,所立位置
在當時的南山崖東門口。經咨詢川軍抗戰史專家羅江永,有材料證實王陵
基曾在江西修建抗戰勝利紀念碑,此碑有可能是當時所立的繼重慶的抗戰
勝利紀念碑之后的全國第二處抗戰勝利紀念碑。在縣黃庭堅紀念館原館長
黃本修的帶領下,筆者一行還在該館薜荔崖上看到一處抗戰時所刻的“英
靈不朽”摩崖石刻,雖落款人姓名不清,但“中華民國卅年”等落款時間
隱約可見。黃本修介紹說,還有幾截紀念碑石,有可能還遺留在南崖之下
的修河水底,如能打撈到這些碑石,將對抗戰研究和宣傳工作發揮重要作
用。